如果不論規模大小,中國最常見的超市名字是?
北京人大概會回答「華聯」:把百度地圖縮放到剛好包括整個北京五環在內的范圍,能搜索到 5956 個「華聯」,而同樣范圍搜索「超市」的結果有 23068 個,也就是說每四個「超市」里就有一個叫「華聯」。
上海人卻很可能回答「聯華」:上海有 2484 家「聯華」,而作為日式便利店最為普及的城市,同樣范圍只能搜索到 1431 個「全家」和 136 個「711」。
除了這兩個城市,其他地方的人應該也見過大量名為「華聯」「聯華」「世紀聯華」「世紀華聯」的超市,此外還有不少看起來與之相關但又不知道究竟有什么關系的,如「青田聯華」「濟南華聯」等等。

這些名字高度相似的超市到底怎么來的?它們之間究竟是什么關系?
國營百貨的寵兒
80 年代中期,三級批發體制逐步取消,解開鎖鏈的百貨零售業開始繁榮。趁此時機,商務部撥款一億多元,1985 年,在 14 個沿海開放城市開辦現代化商廈,并采取統一的名稱和標識,而他們啟用的名稱就是華聯。

像華潤、華能、華電等「華」字頭企業一樣,華聯商廈的「華」字凸顯了中央部委的影響,向人們宣示它們的「國家隊」身份,而「聯」字大概是為了響應當時中央政府推動「橫向經濟聯合」的號召。
此后,華聯商廈陸續進駐內地城市,成為「百貨大樓」「友誼商場」之外的第三大國有百貨商廈陣營。

▲福州第一家麥當勞在福州華聯商廈開業
到 1994 年,全國各地的華聯商廈已達 30 多家。不過,這些華聯商廈企業之間互不隸屬,只是松散的聯誼關系,共有名稱和標識,同屬于一個名叫「全國華聯商廈集團」的協會組織。
百貨公司名字倒過來就是超市
然而,百貨商廈一出現就落伍了,開放貨架、采用整合供應鏈和標準化流程的現代超市在西方已盛行數十年,才是中國最應該引進的零售模式。
1990 年,中國大陸第一家現代連鎖超市——美佳超市在廣東東莞創立。跟隨潮流,1991 年,上海成立了國營聯華超市有限公司。此后,它又向浙江,江蘇、廣西等地擴張,建立了大量直營店和加盟店。
聯華超市旗下名號分為兩種,均為我們所熟悉,一是規模較小的標準超市,命名為「聯華」;一是大賣場,稱為「世紀聯華」。

在今天看來,這意味著「聯華」在山寨「華聯」,以高度相似的名號借用了后者的品牌效應。
但在當年,上海華聯商廈沒有提出什么法律異議。它和聯華超市同是商業局主管的兄弟國營企業,又不太有商標維權的意識。再加上「華聯」是全國幾十家華聯商廈的共有商標,上海華聯商廈對它沒有獨占權利,就更不會有多少維權的熱情了。
不過,上海華聯商廈并非沒有回擊,它采取的方式,是在兩年后建立了自己的超市業務——上海華聯超市。

▲海華聯超市標識
跟在上海之后,其他省市的國有華聯公司也開始建立各自的超市業務。不過,像各地華聯商廈一樣,各地的華聯超市也都是各自為陣,相互間不存在隸屬關系。 共2頁 [1] [2] 下一頁 華聯綜超擬2.08億收購BHG百貨持有的百好吉百貨100%股權 華聯發展以打造城市“精品”推進高質量發展轉型 華聯綜超以2.36億元收購華聯商用100%股權 駐馬店華聯超市被傳暫停營業三天 有關部門正調查 暫停營業3天已過 駐馬店華聯超市大門依舊緊鎖 搜索更多: 華聯 |